摘要: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诊、检查、急诊手术,建立快速有效的诊治流程是国内外公认的医学新课题。而要解决上述难题,胸痛中心建设刻不容缓! 关键词:心梗救治,胸痛中心建设,基层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胸痛患者就诊偏晚,治疗时机延后,多数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窗,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缺乏有效沟通……因此,遵循“早期评估、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方针,推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急救关口前移,构建新型急救体系,已成为改善我国胸痛救治现状的关键。以“大急诊”理念为依托,努力建设“院前移动胸痛中心工作站、胸痛门诊、胸痛病房、重症监护室以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胸痛中心模式,将为胸痛救治提供最有效的医疗平台。 2015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的通知》,强调将胸痛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政策。 根据2014年《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胸痛包括致死性胸痛和非致死性胸痛,前者是急诊最为关注的诊治对象。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居致死性胸痛病因首位。出现胸痛症状的患者中,以冠心病、心肌梗死为主,且一半患者属于毫无征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近一半AMI患者尚未送至医院即宣告死亡。 胸痛中心已成为衡量AMI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标准化的胸痛中心应该由政府和医院共同负责,各学科医师积极参与,院内多职能部门合作,通过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教育和急救素质,完善院前、院内、出院后的联动管理来完善整个胸痛发病、救治、随访的医疗体系,是一种全程管理患者的医疗服务体系。 继美国胸痛中心协会和德国心脏病学会认证体系之后,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成为国际上第三个认证体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包括五大要素: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ACS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并要求胸痛中心应配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床旁检测(POCT)仪、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机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中,建立快速的床旁检测手段要求首次医疗接触后快速完成TnT、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检测,从抽血到获得结果应小于20分钟。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自2013年9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了八批认证,共有84家单位通过认证。近几年,胸痛中心的建设工作不仅在数量上提速,其基本概念也已从单纯的院内绿色通道演变为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建立以具有急诊PCI治疗能力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换言之,就是按照标准的流程,调动一个医院、区域内的几个医院甚至全社会的力量去为心梗患者服务。 不过现在已经建成的胸痛中心几乎全在大医院,但我国基层心梗救治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基层患者多、发病率高、治疗水平低、思想认识不足等。开展基层胸痛中心认证十分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基层,加强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培训和教育,应是接下来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环球医学资讯供稿 责任编辑:Ada) 参考资料:新浪、网易、微信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