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在日本狂热抢购医药品远比马桶盖更悲哀!


摘要: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共计消费了1125亿日元,近60亿人民币。许多商场的销售额翻了3~10倍。游客疯狂抢购的日本马桶盖引起广泛关注,原来是中国制造。其实,在春节期间访日中国游客购买最多的商品调查中,医药品多达3982件,以压倒性的优势位居榜首,而马桶盖的购买数量只有812件。日本的医药品为何如此受宠?此现象又折射了怎样的行业悲哀?

关键词:日本,马桶盖,药品,药价,仿制药,创新,鼓励

 

日本当地电视台的节目称,今年春节10天时间,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共计消费了1125亿日元用于购物,近60亿元人民币。许多商场的销售额翻了3~10倍。在家电方面,电饭煲等“招牌”商品依然畅销,今年人气大增的是温水洗净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结果马桶盖有的其实是中国制造,也不一定适合国内使用,并缺乏售后服务,令人大跌眼镜。其实,在春节期间访日中国游客购买最多的商品调查中,医药品多达3982件,以压倒性的优势位居榜首。日本的医药品为何如此受宠?此现象又折射了怎样的行业悲哀?



 

马桶盖不是第一位 中国制造也不冤

 

对于中国人的购物情况,日本某咨询公司通过中国网民在网上的发言进行了相关抽样调查。

 

据了解,此次调查限定的时间为今年218日至24日的7天,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有关在日购物的发言总数达到约26.5万条。根据其中有关已购商品的内容,该公司汇总了“春节期间访日中国人在日爱购商品”的排行榜。

 

其中,医药用品以3982件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化妆品,达2237件;坐便盖“卫洗丽”则排在第三位。还有受访者称,由于“卫洗丽”不能像药品一样大量囤货,因此感觉“(买得)很不痛快”。

 

而生活百货和电饭煲则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有中国游客称,刚买完电饭煲,就迫不及待在酒店里试做了,感觉有种“别样的美味”。此外,食品、眼药水、纸尿裤等也颇受中国游客的欢迎。

 

近日有媒体爆料,很多游客回来发现不少货物居然“made in China”。那些跨洋过海的消费者,貌似是当了回十足的“冤大头”。

 

但真感到冤吗?购物归来的游客并不以为然。因为商品虽然中国造,但生产标准却是日本的。杭州产的马桶盖,是国内日本厂家生产出口日本的一个型号,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

 

盘锦产的某品牌大米,严格按照日本水稻种植模式、管理技术和操作规程进行种植,用农家肥,采用人工灭虫,并以订单方式销往日本。该大米在日本150元一斤抢得头破血流,国内6元一斤鲜有人问津。

 

日本医药品成中国游客“新宠”

 

对几个热门日本购物论坛热帖进行粗略统计,儿童药、家用常备药、外用药和保健药这四大类的日本药品最为热门。

 

“终于买到想要的药了,中国总是断货,一次性买了10盒”,“中国没有卖清凉型的眼药”,“来到药妆店,什么都想要,好便宜,全部都想买”等,称赞日本医药产品的微博、微信比比皆是。

 

现在为缓解医院的拥挤状况,日本很多医院都将药物的配给交给了周边的药店。但每家药店出售的药品又各有不同,因此店铺名称也有不同,比如Drugstore-XXXX药店、XX药品、XX药铺。

 

日本医药品分为三种:第一类必须有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第二类则需要和药店专驻药剂师商量,第三类则可以任意购买。其中,第三类药品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治疗脚气、感冒发烧、关节肌肉疼痛等。深受中国游客青睐并大量购买的,就是第三类的药品,也是日本人日常购买服用的药品。

 

为何日本的医药品令赴日游客趋之若鹜?答案很简单,日本的医药品既便宜还安全。以儿童退烧贴为例,国内一盒退烧贴动辄二三十元,里面的数量却仅三至四片。但是,日本的退烧贴不仅价格比国内便宜,而且1216片的量足够秒杀国内退烧贴。

 

2004年开始,日本24家制药会社组成了“药的合理使用协会”,针对那些因日语不通而在日本药铺买药的外国人,制成了说明吃药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图形文字”,表示药的种类、服用时间、注意点等共计51种。如今,还将日语服药插图说明翻译成简繁体中文、英语、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五种语言。因此,不懂日语的中国游客看包装就能明白药品的用途。

 

人们对日本药品为何如此痴迷和疯狂?某中国游客用三个词语来形容——人性、细节、效用。以“面包超人”儿童止咳药水为例,打开一闻,有香香甜甜草莓味,而盖子是专门的小量杯,安全瓶盖则有特殊的设计,可以防止孩子自己打开瓶盖。

 

201410月,日本修改了面向外国游客的消费税免税制度,开始把药品纳入免税对象,很多药店为此设置了免税专用柜台,店员们表示,中国客人的购买最为踊跃,消费金额也非常惊人。

 

2014年以来,随着东京各个药店的中国顾客不断增多,店方安装了各种中文标牌,有些店铺还配备了中文导购员。一家药店的负责人说:“因为中国游客的到来,销售额比往年增加了两成。人气药品的范围很广,感冒药、肠胃药、营养剂等什么都有。也有许多游客会事先在网上查好商品,来到店里后直接购买。”

 

最近,《日本经济新闻》就药品、化妆品、家电产品以及婴儿用品等商品购买情况,对访日外国游客进行调查发现:购买人数最多的是“药品和营养食品”。中国国家旅游局也于201411月公布报告称,访日中国游客购买的当地商品中,药品居首,其次是化妆品与婴儿用品。

 

目前没有针对药品的“限购令”

 

还记得前不久由于中国人对海外奶粉、尿不湿等品牌购买量的急速上升,不少国家纷纷出台了“限购令”。针对目前的日本药品购买热潮,会不会突然出台类似的“限购令”?

 

据了解,日本市场上暂时还没出现任何药品的“限购令”。以日本目前的药品生产能力及库存,能够在保证国内供应的同时满足中国顾客的需要。此外,日本有大大小小各种医药品生产厂家,也有很多非常类似的产品。中国游客在店铺购买时,一定要认清产品名、生产厂家、详细包装等细节,以免买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医药不分并非药价高的唯一理由

 

提及国内药品价格高,很多人会将矛头对准备受诟病的医药不分制度。的确,医药不分制度是医药腐败、药品价格层层加码的病源所在,但医药不分并非就是药价高高在上的唯一理由。

 

日本从1991年开始施行医药分离(医师和药师的分离)后,日本药品价格增速成为全球主要药品市场中增长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即便如此,也不尽然就是分离制度导致日本药品价格走低。换句话理解,医药分离并非就是医药价格降低的充分必要条件。

 

日本医药分离并未杜绝医药行业的腐败现象。具体表现在,日本药企为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主要通过向临床试验机构、临床医疗单位和各医学专业学会提供学术研究费用,举办各专业学科的最新医疗动态以及新药研发动向和研究成果说明会,并向讲师支付高额讲课费等形式,增强医药企业对医学研究和医疗机构的影响力。

 

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医药权威人士跑场而言不由衷的褒奖药品现象。这与我国医生吃回扣现象并未有多大实质性区别。只不过,日本医药行业的潜规则似乎更隐蔽些。

 

而之所以日本药企的潜规则并未造成医药价格居高不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对药品价格采取了动态的监管方法。日本政府一旦发现其定价和市场销售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日本政府将会在下次政府定价时加以调整。例如,与国外的药品价格水平比较,当国内销售价格高于国外销价的两倍或低于国外销价的一半时,将对国内销售价格进行调整。

 

拉低药品价格离不开创新

 

我国药企和医生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说到底还是中国药品市场竞争激烈。我们以仿制药为例。仿制药是根据原研药复制具有相同生物等效功能的特殊药品,它与原研药的区别在于原研药被写上了专利保护。

 

但是,在仿制药政策上,日本政府和我国政府却有着迥异的区别。日本的做法是,给予首先仿制成功的药企一定的价格优惠,二仿则享受的优惠要差一些,以此类推,往往到了四仿五仿利润就低到几乎赚不到钱,如此一来,自然而然没人愿意去模仿了。

 

而我国则因地方管理部门政绩冲动,政策相对被烙上浓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表现在,小药厂也能在保护伞下生存。这就是为何中国会出现一种原研药有上百家竞相模仿的怪现象。

 

贴着五花八门的仿制药品牌,在市场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如何销售出去?自然而然,在医药体制不分的制度下,贿赂医院、医生就成了销售的唯一途径。

 

因此,政策迥异的结果就是无形中助长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模仿能力,但却扼制了药品的创新能力。更甚的是,缺乏实力的制药厂要么弄虚作假,生产劣质的仿制药,要么沦为原料供应商。

 

反思

 

庞大的不得不消费的消费群体是药价高企的必要条件,即使我们在周游世界时可以到处采购,但药品的购买,有着种种的限制,比如在日本,药品管理实行分类限制政策:第一类必须有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第二类则需要和药店专驻药剂师商量,第三类则可以任意购买。

 

因此,即便国内高价医药品从而倒逼消费者去购买日本医药品,也因药品种类限制而无济于事。也正是医药行业的无可选择性,进而造成了消费者的悲哀。

 

价格高到泡沫四溢,质量呢?报道称,我国医药行业的模仿能力扼制了药品的创新能力。更甚的是,缺乏实力的制药厂要么弄虚作假,生产劣质的仿制药,要么沦为原料供应商,大量低价出口国外,比如中国已变成了印度制药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就是例证。而且,在原料生产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污染的产生,我们把环境污染留在了国内,把利润让给了国外,而且公众还要花高价买药品。

 

这样的悲剧性,在揭开日本的医药品令中国游客趋之若鹜的层层面纱后,才是让我们感到真正凉意的。

 

到底是我们“打败”了日本医药品,还是日本医药品“打败”了我们,成了一个问题。但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制造”都需要好好检讨一番了。

 

 

 

(环球医学资讯供稿   责任编辑 Penelope

参考资料: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66812.html

 


| 回复

登录后进行回复

发新帖
  • 回复
  • 点评
  • 评分
  • 分享

推荐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