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当前第 157116616 位来访者
论坛


作者:万维佳 胡道予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CT是诊断下肢血管性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及绿色医疗的要求,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与提升成像效率越来越考验着影像科医生的智慧。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下肢动、静脉同时受检的患者,采用半低剂量扫描模式,并双期相血管减影,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高效的重要的客观依据。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3~7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呼吸困难,下肢进行性浮肿。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6例,下肢进行性浮肿8例,下肢肿瘤1例。

1.2检查方法

应用小宝石OptimaCT660,采用间接法行双下肢双期增强CT 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穿刺点均为上肢静脉注射,优维显120ml,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4ml/s。扫描层厚0.625mm,Pitch:0.984:1,管电压100kVp,采用SmartmA 和Auto mA,NoiseIndex:18,选择半剂量扫描模式& #40;50%dosereduction& #41;,系统自动默认50%ASiR。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s、150s,两次扫描的起、止位置完全相同。扫描所得动、静脉期图像相互减影,分别得到动脉血管、静脉血管的去骨像。Aw4.6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多层面容积重建、VR重建。


研究结果:

下肢范围长,血管丰富,侧支循环多而复杂,一般重建难度较大,且血管像经常受骨骼的遮挡影响观察。本方法采用低电压(100kVp),高噪声指数(NoiseIndex:18),辅以半剂量扫描模式(50%ASiR),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同时保证了较好的图像质量,DLP均值为515.71±105.48& #40;mGyNaN& #41;。常规以120kVp管电压,NI=18的条件获取相似的图像质量,其DLP约为1318.58±163.42& #40;mGyNaN& #41;,新方法较常规方法的辐射剂量降低约60%。本方法采用动、静脉期同范围扫描,均能进行减影处理,其减影去骨率在70%--90%之间,同时动脉期减去静脉期的减影图像中静脉血管为负值,静脉期减去动脉期的减影图像中动脉血管处亦为负值,在重建图像上几乎完全消除了污染血管和骨骼的干扰。后由两名高年资医生对其去骨效果和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均为5分法评价:1-差、2-较差、3-中等、4-良、5-好),动、静脉减影图像评分分别为5分和3分,均能达到诊断要求。